这一代旅居美国的老人
作者:老达 发表于2014年04月04日
我十二岁的外孙女问我女儿,她长大后可否不给你们养老?听到女儿的转告,心中柒上八下,五味俱全。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外孙女,知道绝大多数美国家庭是不与老年父母一起住的,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女儿了。我们只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也无近亲,每年往返国内,无人接送,来回机场得自己搬行李打的,到了家,得自己打扫满是尘土的房间,返美时得一件件收起来。到美国的家,有人接送,有两个可爱的外孙儿女,给人温暖。因此往返美国十余次,把这里女儿家当作自己的家,现在孩子长大了,自己也感到有些碍手碍脚的,我们做的饭,孩子也不爱吃。是留是走,来回考虑权衡,刚好市中心有老年公寓可入住,只用了两个月就搬进了东13街的圣克莱尔低收入老年公寓。也许对比国内冷清空巢,至少每周末,女儿接我们回去,享有天伦之乐吧。
我们这一代七八十岁的老人,子女能在美国闯出他们的事业和建立家庭,他们出来时,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可能有什么帮助,全靠他们打工读书,拚命奋斗,还不忘让我们出来见见世面。我们多次访美探亲,帮忙做点家务,照看年幼的外孙儿女,还游遍了美国名胜,体会到美国生活的有序,安定和舒适。但是对大多数老人,语言障碍,交通不便,没有国内习惯的生活圈,难耐孤单寂寞,待孙儿辈长大了,就是有了绿卡,也放弃返回国内,不愿再来了。这里是好山好水好寂寞,难舍那边雾霾浊水好热闹。能定居美国的老人并不多,或是国内无子女了或是其它原因,当然首先身体健康条件允许,能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生活。
克里夫兰市区声誉不好,一个日见衰落的中等城市,几次新市长上任,要振兴发展,变化不大。有几个大公司在downtown办公,工作日的白天看似十分热闹,下班后与周末,除非有三大球赛与大型活动外,整个像个鬼城,街道空无一人,店铺早早打烊,downtown就是几条街,没有居民,东不过13街,西不跨10街,右延伸出去是密集破旧的穷人区,居住着大量黑人,失业率高,学区不好,北临伊利湖,南面通往郊区的高速公路网,整个市区有近50万人,人口还在减少。而大克里夫兰郊区有人口300万,医药,化工,电子等工商企业不见衰败,它的郊区像美国其它城市郊区一样整齐宽敞,环境安静,景色优美,它的医疗服务在全美是有名的,克里夫兰clinic多种疾病治疗在全美排名数一数二。
克里夫兰老年公寓遍及市区郊区,随时可入住。在市区东30-36街有早期广东移民集居的中国城,在侨民组织呼吁与资助下,市政府为亚裔低收入老人于2001年在38街旁建了一楝五层的老年公寓,称亚洲长青公寓,共设有45套房,定期免费为老人做健康检查,提供几乎免费的中式午攴。我们去的是东13街的老年公寓,相距不远,那是1979年盖的13层高层公寓。开始住的全是美国人,黑人居多,近几年搬进不少华人,共有200套房,华人占20套左右。这些低收入老年公寓,年满65岁,持有绿卡,若在美没有收入,只需每月交25元,包括水电煤气空调等。每套房50平方面左右,一室一厅(也有二室一厅),厨房与卫浴间,几个壁柜及冰箱烤箱俱全。
国内老人爱上公园参加集体活动,锻炼了身体,也有了人际交往,公园回来,一天舒畅。这里离两处老年公寓不远东55街,有个社区活动中心,该GGNC中心成立于1896年,由私人慈善基金会创办,后有政府资助,服务周围社区,设有托儿所,课后班,夏冬令营与老年活动等项目,有专职教师与管理人员。周一至周五安排的老年活动,用车免费接送附近老人来中心活动,提供免费午攴,每天活动不重样,型体锻炼,健身操,手工艺,美术,做游戏,华人参与后,又加英语课,划出场地,为老人自己种莱搞园艺,还经常组织老人外出购物,参观,上公园等。开始长青公寓老人去不少,现在年长,去的人少了,相对我们公寓华人年轻些,参加的不少。每次参加的约有二三十人,美国老人倒反来的不多,能来的多为行动迟缓,神情呆木,可能与民族性格有关,美国老人耐得住寂寞,独立性强,凡能独自行动的,不喜欢集体活动。
我们这一代居美老人总算找到了归宿,能在异国他乡,能参加集体活动,有社交,与子女离得不远,还吃喝起居不愁,够满足了。思想上没有养儿防老,不信〝百善孝为先〞那一套,还是要求能独立生活,少依赖子女,少给他们添麻烦,他们任劳任怨帮助带大孙辈后,令人感动地从ABC开始学习英语,有的居然能通过英语入籍考试,有的能与美国人作简单交流,生活上也竭力自立,自己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当然与子女辈闯荡美国社会的艰辛不能相比,这种四海为家,入乡随俗精神是一样的。考虑垂垂已老的年龄,所经历的年代与教育背景已是不易。
回顾我们的一生,可说是失败的一代,不论是物质上与精神上都是loser。一生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思想被禁锢,没有私人空间,个人生活完全服从政府与党的需要,养成了听领袖与党的话,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为人处世,谨小慎微;长期的物质匮乏,养成了节衣缩食,不敢浪费半点。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已进入暮年,只有少数大胆的,敢于冒险,发了财,大多数仍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刚有温饱生活,还要对党与邓小平感激涕零。这样刻板的经历,教条的思维,能铸造出怎样的一代人?看看国内那些唱红歌,跳忠字舞的成群老人,就是最幸福的夕阳红了。当与这些老人谈话时,常常十分无趣,语言贫乏,思想枯竭,改造了一辈子思想是否成为品德高尚的一代?否也。在大量物质利益引诱下,人的贪婪本性是改变不了的,当前国内人性不怙,道德滑坡,就是对当年思想改造的彻底否定。贪污腐败是没有机遇,有条件人人都会干,不用制度约束,反腐成功不了。记得有次中央电视台调查幸福感的采访时,当然人人都说现在幸福极了,当问及还有什么遗憾时,答曰:〝当初没想到多买(要)几套房子〞。无语。
我们这一代的知识结构与我们上下两代的差距十分明显。传统国学已被打倒,不知四书五经,连古文都读不了;外语从英改俄,即使是俄语有几个能记得?一代外语盲;党化的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除了教条,还歪曲史实,论理混乱;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没能赶上信息网络电子时代,能上个网,算不错。真是自照镜子,一无所能。当几亿人挑个能人出来,问到苏俄文学时,只知《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外交场合干脆用大白话:〝吃饱了撑的〞,〝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还当自己是千古明君,来拯救云云众生,与世界民主宪政大潮差哪里去了,我都感到丢脸。我们未来美国前,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认为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大,穷人饿死街头,到处抡劫杀戳,极不安全。出来一看,完全不是这么会事,很震憾。应该从头学起,叹来日无多,力不从心了。
有了绿卡的老人,一般医疗有了保障,入籍后,几乎医疗福利全可涵盖,国内都做不到。想想我们对美国没有做过贡献,心中有愧,只能让子女多做贡献,我们也要自尊自爱。美国社会富裕,确实有很多免费东西可得,有些老人不管需要不需要,不要白不要,把一堆没用的小玩意儿塞满抽屉;教会或慈善机构发放企业与个人捐赠的食品,都要去领取,把冰箱装的满满的,自己根本吃不了;只要免费的攴饮,不管合不含口味,都要来一份。有时是很难为情的,子女们也不希望老人这样做,老人节俭习惯,也会造成两代人的隔阂。美国的福利是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凡能自力的,不会去索取。
入住公寓后,还是生活在华人小圈子中,与外界接触很少,也无法去关心,一样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我们相互打浑叫〝混日子〞,但求能平安度此一生,不给子女添麻烦。人老了,人的身体与精力都在衰退,还添了固执,保守,自私的毛病。在这里好多事还得靠子女帮忙,一定要把自己身段放低,子女家不是你的家。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个非常能干自强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生前有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靠子女这口饭不好(易)吃啊〞,我是悔是痛。眼看这里的老人,哪天子女来接他们回家,看他们高兴的样子,让大家都知道才好,与国内空巢老人心态一样。特别孤老鳏寡的,独居一室。此情此景,年轻的子女们就体谅包容一些吧,人都会老的。也许我们这失败的一代老人是最后的绝唱,下一代他们在美国自立更生,活得自信自尊,不需要子女为他们做什么,再下一代完全美国化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你拿filial
piety(孝顺)两个单词问你孙辈,他们一定会怪怪地看你,可入选《读者文摘》的word power。
□ 读者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