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尽粮绝的付出
养老奴
小时候唱国歌,唱到“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就觉得很老土,那是万恶旧社会的产物嘛。可长大以后,小心翼翼不当奴隶,还是当了房奴,更多的人同时在当车奴,孩奴。现在,我国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劫难逃的“养老奴”身份又要附体了。
我意识到这点,是母亲和我同住的日子,稍有矛盾,她就说:“老了病了不用你管,我会住养老院。”开始时,她是理直气壮的,我也以为那是最省力的选择。
然而,当我开始在网上查找养老院的资料,发现在一线城市,公立的床位有限,排队几年都未必排上,私立的收费昂贵,床位费+餐费+护理费,6000元起步,医疗费另计。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养老公寓,则高达万元以上。
我对母亲说:“对不起,如果你住养老院,我就没法给自己养老了。”
离我家最近的一个宾馆式养老中心,有中式、美式、欧式、韩式、日式、东南亚式多种风格房间选择,配备了国际医院,但入住36平米的标准间,半自理的每月5800,非自理的每月8600,不包餐费,如果需要特护,有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包房两种选择,最高达15000以上。这是我母亲退休金的10倍.
母亲沉默片刻,说,老家那边有条件比较差的养老院,每月只要1500,是旧仓库改的。要么,去更偏僻的有教会背景的养老院。她的支支吾吾里已经没有底气,因为她知道那种环境和生活质量,是不会舒服的。
然后我给她计算居家养老,如果她不能自理,那么请护工的费用,也将在5000以上,护工会陪伴老人,按摩喂药喂食,协助大小便,推轮椅出去散步,而如果你要忙工作,再请个保姆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至少要3000元。这样不比住养老院便宜,还要为护工和保姆提供食宿。
令人悲观的是,当房奴或者孩奴,你感觉再苦再累,是个升值投资,而当养老奴,是个弹尽粮绝的付出。他们说,中国正在建养老社区,你可以等等,我满怀欢喜地去看那些项目,然后傻眼了,那完全就是保险公司开发房地产赚钱嘛。
哪里是养老服务,比如把购买保险年金和入住养老社区挂钩,10年间缴纳30-50万,到70岁才有资格入住,前期投入和累积生存金已超百万,不购买保险的,则要预先缴纳20-75万不等的入门费,再缴纳租金和养老服务费。这些社区建成了,也是给所谓以房养老的政策服务的。
为什么不换种方式,比如年满55周岁的老人,有资格购买一套50平米以内的养老社区房,他们居住在这里,享受养老服务,就如我们现在的普通小区,在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家庭护理服务,上门的护理员提供餐饮、娱乐、保洁、维修、应急、短途交通、体检等基础服务,付费则可以得到更多生活辅助。如果养老社区的业主,还不打算自住,则可以交给物业代为出租给需要的老人,收取租金。
中国人的养老概念和产权概念其实很难分离。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又得到相应的照顾。在美国的社区,有免费上门的家庭护理员,英国的社区服务可以上门照顾老人,或者提供日间照料中心给老人休息娱乐。如果说,我们福利没那么好,也没有充足的志愿者可以提供服务,那么低收费的基础服务也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一个80岁的空巢老人,腿脚不是很方便,但尚能自理,她入住养老院需要每月支付6000元,其中4500元是床位费,1000元是餐费,500元是服务费,她实际需要的只是500元服务,就是有人送饭,洗衣,拖地,维修,应急。如果社区卫生所再提供一个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老人基本没有太多担忧的。因为子女陪伴也不过是解决这些问题。
有资料说,2013年,中国老年人达到了2亿多。我认为这个数字已经不是扩建养老院和加床位能容纳的了,而且昂贵的收费使中高档养老院成了老干部和归侨活动中心。
实际上,必要的存在是护理型养老院,尤其是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他们需要专人陪护和康复治疗,而自理型的老人更适合居家养老,或者在提供日间照料和生活协助的社区生活。
所以,政府扶持养老项目,不应是帮助保险公司或者民营企业搞养老地产,而是减少养老奴的负担。比如增加公立养老院,并以护理型为主,只收不能自理的老人,免床位费,餐费和护理费,不得高于本市平均退休金;加大社区养老服务,多设站点,为需要的老人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服务。
我们没有奢望免费养老免费医疗,只是如果要防止“养老奴”成为“弃老族”,人性化的政策非常重要。你逐年提高养老金,却远不够老人独立养老,你提倡居家养老,却依赖家庭养老,那么中国式的家庭温情最后会毁在缺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