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您不喜欢音乐,否则您一定对他不陌生,虽然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 几个音频可能贴不好,可点击标题至原址) 世界音乐 世界音乐 2022-09-02 22:55 Posted on 北京
88 岁的薛范先生走了。 也许你还对这个名字陌生,但这一段旋律,却萦绕在无数回忆里。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
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美丽忧愁,无尽诗意。 还有《雪绒花》《草帽歌》……这些耳熟能详的海外经典歌曲,薛范的译配,让他们在中国广为传唱。
中国著名翻译家,用诗法和笔法,把旋律刻在长河里。
1. 1934 年,薛范出生在上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自幼温馨相伴。 但这样的时光在 2 岁时戛然而止。那一年,薛范患上小儿麻痹症,一生要和拐杖轮椅作伴。 他明白,如果不向外探索,生命会如同寄生虫。也是从这时开始,诗与乐,文学和梦,成了他的毕生所求。 在薛范的在他的少年时代,前苏联歌曲《喀秋莎》《伏尔加船夫曲》《祖国进行曲》流行于校园,而薛范也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了那些苍辽,奔放或忧伤的意境。
高中毕业时,薛范考上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却最终因为腿疾而没被录取。 是悲怆的打击,但也是动力,薛范开始通过广播自学俄语,而广播,也成为了他事业生涯的起点。 他在家中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还广泛阅读了我国翻译出版的各类外国诗集。 19 岁时,薛范发表了第一篇歌曲翻译,在《广播歌选》上刊登了他配译的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这首歌广获好评,而薛范也认识到了更多质朴优美的旋律。 当时,这首歌的稿费是 12 元,薛汉用它买了一本俄汉词典。
两年后,21 岁的薛范,出版了两本苏联歌曲选集。 把失去的,转化为去拥抱其他事物的能量,是艺术家的珍贵天赋。 薛范为了配译,还研读外国音乐史、作曲法、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等,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薛范在上海俄语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世界各国的 2000 多首歌曲中。
2. 在先生的作品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永恒的 BGM。 1957 年,《广播歌选》和《歌曲》杂志同时发表了薛范译配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 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由此而生。 谈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一开始翻译时,好几处译文不尽如人意,有天晚上观摩歌剧演出散场后,他走在淮海西路上,不知从哪幢楼飘来了悦耳钢琴声,凝神谛听。" 是肖邦的《降 E 大调夜曲》。 “我少年时也曾练过,不知怎的,我竟想象那位弹奏者一定是位少女,在那个静静的夏夜,悠悠扬扬飘忽的琴音,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 他到家已午夜一点,依然毫无睡意,拿起摊在桌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未完成稿,忽然灵感如涌,只一小时就把歌曲译成誊清。 不久,北京《歌曲》和上海《广播歌选》同时发表了他译配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据后来调查,薛范是世界上第一个把这首苏联歌曲译成俄文以外文字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传唱它的人。 还有人统计过,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 爱情,乡愁,友情,亲情,挚望,皆在其中。 而对于薛范而言,那更是蓬勃的生命力。 当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原作曲索洛维约夫 · 谢多伊,还曾送一本签名曲谱给薛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俄语歌曲,先生还翻译过很多欧美流行歌曲,甚至摇滚乐。其中就包括《答案在风中飘》以及《天下一家》。 他曾开玩笑地说:“其实现在众多传唱的俄罗斯歌曲都不是我翻译的,反而更多的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恰恰都是我翻译的,像《玫瑰人生》《莉莉 · 玛琳》《鸽子》《雪绒花》《红河谷》《卖花姑娘》等等。“ 他也曾说过,除了欧美和日本的流行音乐,拉美、东西欧以及东南亚还有很多唯美的歌曲都值得纳入我们的视野, 再来听听,那首经典的《雪绒花》。 “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
3. 先生曾说,梦想是成立一支专门用中文演唱世界各国名曲的合唱团,书生本色,意气也动人。 被问及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作动力”时,他说:我的创作没有什么动力,真的没有。要是非要说动力,那就是我太喜欢音乐了,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和生命,我不能想象哪天如果没有音乐,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音乐给了我安慰、信心、温暖和力量。每天和音乐对话,我觉得非常充实,幸福。
择一事,毕一生,终得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