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图片/视频贴不好,请点击标题至原址。---原标题有过分夸张之嫌) Original 2017-12-26 德国优才计划 德国优才计划 
他天赋过人,记忆力超群, 他曾是北大的传奇天才, 为专门培养他, 北大还把他送到美国深造。 可这个天之骄子, 却在美国从此一蹶不振, 沦落到四处蹭饭,送外卖、端盘子 …… 而30年后的今天,他却用一件事, 就轰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他,就是张益唐

1955年他出生在上海, 父亲是电气工程系教授, 母亲在机关工作。 他从小就爱看书,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4岁就能熟练背出100多个国家的首都, 历朝历代的年号和皇帝, 大字还没识几个, 就连问带猜看完了《西游记》等原著。
然而由于身处那个年代, 他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

1959年反右运动, 他的家庭遭受沉重打击, 母亲精神崩溃,无法照顾他, 便将他送到外婆家。
8岁时,外婆给了他一些零花钱, 在小伙伴眼里,他简直是奇葩, 不买零食也不买玩具, 而是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书中提到了几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 而书中最后一段的内容是: “看来这些问题, 还要留给未来的数学家去解决, 读者们努力吧。”
当时的他可能怎么也没想到, 这个“未来的数学家”,就是自己!

《十万个为什么》引发了,
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9岁时,他就惊奇地, 自己证出了“勾股定理”。
1966年,他被接回北京, 当时是“越读书越反动”, 可他却不顾一切,认真钻研数学。 1970年,他和母亲被下放五七干校, 后来“文革”期间,大学制度被取消, 他只能去北京一家锁具厂当工人, 直到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 他欣喜若狂,废寝忘食地, 自学数学和物理, 不久后,就以优异成绩, 一脚迈进了中国顶级学府, 北京大学的大门。

他是北大的风云人物, 因为他实在是太天才了, 同学王小东谁都不服,唯独服他: “在我心里,张益唐是唯一一个, 数学天分比我高的。” 崇拜他的姑娘从学校南门排到了北门。

张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边第二个
之后,他又跟随著名数论专家潘承彪, 在北大读了3年硕士。 而时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丁石孙, 对他欣赏已久,1984年, 第一时间就推荐他去美国留学。
丁石孙
然后他就一个小箱子,一个挎包, 一双木头筷子,还有一本《古文观止》, 带着简单的行李和雄心壮志, 就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可他万万没想到,此行, 非但没让他在学业上再攀高峰, 反而让他沦落到送外卖、端盘子!

他的兴趣是数论,可现代数学中, 数论没什么实际用处, 代数几何却属于应用数学。 丁石孙希望他出国能学代数几何, 成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为国家利益,他毅然放弃了个人兴趣, 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后,转到代数几何方向, 虽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 可他仍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丝毫不理会异国他乡的陌生与疾苦, 只为有朝一日学成,报效祖国。

他的导师是美籍台裔教授莫宗坚, 他跟随这位导师虚心学习, 还告诉导师,自己准备把“雅可比猜想”, 作为博士论文,莫宗坚感到很惊讶, 这是数学界的著名难题, 因为这个猜想的棘手程度, 曾在世界数学界被形容为: “一个灾难性的问题”, 而他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学生, 又有什么能耐?

美籍台裔数学家莫宗坚
而万万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 他就完成了博士论文, 成功的证明了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
可那时他的证明是建立在, 导师莫宗坚的一个研究成果之上, 当全世界的数学家们, 蜂拥而上研究他的论文时, 却发现了他的导师莫宗坚的研究有误。 他虽是两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 可这样的得罪导师的结果, 却是让他几乎无法毕业。
普渡大学规定博士生学制最长到七年, 他就苦等到第七年,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 可事情还没完, 导师莫宗坚虽认可他“十分出色的论文答辩”, 却拒绝为他书写工作推荐信。
而在美国博士毕业, 得不到导师的推荐信, 他根本就无法在学术界立足, 更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机构愿意录用他。
一个天才, 仅仅因为导师的一封推荐信, 才华无处施展,以至于漂泊半生!

之后为在美国活下去, 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他的一个朋友, 开了一家Subway连锁快餐厅, 知道他的困境后,主动邀请他去帮忙。
之后他不仅在餐厅递盘子、洗碗, 还做过快递小哥,在汽车旅馆当过小工, 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温饱都是问题, 常常穷到兜里摸不出一分钱, 只能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 过得极其落魄。
朋友说: “他的才华一直没有被很多人认识到, 甚至很多朋友还瞧不起他, 觉得他到处漂流,甚至到处蹭饭, 对他相当过分,常常冷嘲热讽。 那时他非常低落的时候, 丁石孙教授竭力邀请他回北大,
可他觉得以这个状态回去, 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拒绝了丁石孙校长, 这个决定他后来一直没有解释过,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看得出来, 他是在争一口气。
张益唐与好友,哲学家胡平
尽管生活困顿,他却始终, 没有放弃对数学的思考, 其实以他的天才, 研究实际点的可以赚钱的门道, 肯定也能成功, 可他怎么也放不下数学, 就这样的生活状态,
一晃七年过去了。

1999年,当时在美国Intel实验室, 他北大的师弟唐朴祁找到他, 向他请教一个一直被困扰的数学问题。 而仅仅三个星期后,他就解决了, 唐朴祁惊讶的说:天才果然还是天才!
他已经离开学术界七年, 怎么在数学上还有如此强大的实力, 这样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啊。 实在看不下去的唐朴祁, 和另一位北大校友, 合力为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 谋得了一份临时讲师的工作。

之后的他,在学校里, 是没有正规编制的临时工, 随时面临着再失业的风险, 可他凭借出色的教学才华, 在这所学校稳稳站住了脚跟, 尽管他平时沉默寡言, 但讲学却极为幽默, 他的热情都在数学上, 他的人气在教师中是最高的。

除了教学, 他还常和学生们说: 我不相信金钱是成功唯一的选择标准。 也许,我们可以挣很多钱, 但赚钱赚多了并不一定就等于说, 你的人生就确实有意义。 所以,如果我们是有志于做学问的话, 我建议你不要轻易放弃你的理想。

他是这样去说,也是这样去做的, 他自己就从未放弃过理想, 而为了理想,他也一直坚守着孤独。
直到48岁,他才和一个华裔姑娘结了婚, 但是婚后他们也不常在一起, 因为他需要一种孤独的思考空间, 她不理解他的数学研究,但理解他这个人, 她能做的就是默默支持,不去妨碍他。


那段时间,他每次授课完毕, 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数学世界遨游, 开始研究起了世纪难题: 孪生素数猜想。

孪生素数的问题,已有约200年历史, 1900年,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 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 而和孪生素数猜想一起被提出的, 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 可见孪生素数猜想的地位。
尽管两百多年来,有无数学者多次努力, 可直到2011年, 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 仍没取得任何进展。 甚至有当代学者觉得, 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这个答案了。
可他偏偏想攻克这个不可能, 人无癖,便无趣, 人无癖,就活得百无聊赖, 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 物我两忘,不是高人,就是妙人, 而他既是高人,也是妙人!
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稿纸
2012年7月3日, 他前往科罗拉多州拜访朋友齐雅格, 顺便为其儿子辅导数学功课。 授课之余,朋友让他小憩一会, 他就到住所后院散步,后院里有两株树, 不时会有小鹿来树荫下纳凉, 他就抽着烟等着,看能不能等到梅花鹿。
没想到,鹿没来, 他酝酿半生的灵感却来了! 为他直接打开了孪生素数的大门。


之后,他用几个月的时间, 一口气完成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2013年4月17日, 他把论文提交给了《数学年刊》, 而他的文章直接到了, 当今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 亨里克·伊万尼茨那里审核。

而伊万尼茨第一眼看到这篇论文时, 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对”, 但之后又拿起来说: “这不像胡说八道。”
接下去的一个礼拜, 伊万尼茨不断看这篇论文, 不断地说: 他有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想法。 第二个礼拜,伊万尼茨终于, 完全看懂了他的思路。 第三个礼拜,伊万尼茨开始, 给论文逐字逐句地挑毛病。
最终,这位世界顶级数论专家,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项研究是一流的, 我彻底地研究过发现, 连一个小瑕疵都没有。 还对《数学年刊》表示: 我很高兴地强烈推荐, 贵刊接受并发表此论文。

而他的这项研究, 究竟有多逆天呢?
诺丁汉大学物理教师安东尼奥·帕蒂拉, 举了个有趣的例子: 假如在素数王国里, 素数只能找邻近的同类结婚, 那3、5、7、11这种小素数, 找对象都很容易。 但是素数越大,对象就越难找。 但是根据张益唐的发现, 素数和下一个素数的距离, 应该小于或等于七千万。 孤独的数字不会持续孤独下去, 总有另一个素数与之匹配。 换言之,对于“大龄光棍”素数来说, 七千万步之内,必有芳草。
他研究成果就是成功把, 大海捞针的力气活, 缩短到在水塘里捞针, 而他给出的方法还可以, 把水塘捞针轻松变为,游泳池里捞针, 也许最后变成在碗里捞针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这已经是指日可待, 光是给出了这一伟大框架就已经是, 让全世界数学家瞠目结舌的壮举了!

《数学年刊》地位权威,审稿严格, 交上去的稿件几个月后, 甚至几年后才刊登都是常事。 《数学年刊》创刊130年来, 最快接受论文的纪录诞生了!
令国际数学界更为震惊的是, 当他们找到这篇论文的作者时, 他居然是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里, 担任临时讲师,籍籍无名, 而且他甚至几乎没发表过专业论文。

可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数学界, 几乎都没人知道的中国人,
他的证明,被认为可能超过,
数学家陈景润的“1+2”证明, 短短数月间,他就几乎拿遍了, 数学领域的所有荣誉。 《自然》、《科学美国人》等主流媒体, 纷纷争抢报道他的重大发现。
5月20日, 《纽约时报》大篇幅报道了他: “这一工作很深邃,结论非常深刻。” 5月22日, 老牌英国报纸《卫报》刊登文章, 文章标题是: 鲜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 数世纪数学精英的大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 印度主流报纸甚至把他, 与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 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相媲美。

虽然他在数学领域的专业贡献, 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远距离, 可他却为中国在世界学术领域, 插上了一面国旗, 证明了中国数学家的能力与成就。
那时已年近60的他, 在沉寂三十年后,终于名扬世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而当他得知自己论文, 被《数学年刊》刊登的消息后, 一向低调的他没有告诉任何好友, 只是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 “你最近留意一下媒体和报纸, 也许会看到我的名字。” 妻子说: “你喝多了吧?又胡说什么?”
直到网上铺天盖都是他的消息时, 他的妻子又吃惊又欣喜, 急忙给他打电话,可爱地说: 既然出了名,记得把头发梳好。

2014年,他获瑞典皇家科学院, 瑞典皇家音乐学院, 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联合设立的, Rolf Schock奖中的数学奖。 同年8月,在韩国首尔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他获邀请在闭幕式前作全会一小时邀请报告。
9月,又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并得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访问学者的邀请,被直接聘为正教授。

张益唐北大演讲视频:没有太多技巧,甚至有点拘谨
可功成名就后, 吃尽半生苦头的他, 却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
他闭口不谈当年和导师的过往, 即使对最亲密的朋友也三缄其口,
每每有人提起,他就会说: 这个事情都过去了,我不想谈。
芝加哥大学数学教授见到他后, 对他印象十分深刻: 我印象里他非常内向, 可能大多数数学家对拿奖的事, 都非常低调,但他看上去实在太低调了, 好像得奖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
纽约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杨鼎参加过, 三次他的报告会,杨鼎说: 你以为你会看到一个想显示, 自己有多么聪明的这么一个人, 但张益唐在他无比出色的报告会上, 一点都没显摆过什么。
另一位哈佛的教授Barry Mazur说: 自己完全被张益唐所表现出的, 坚韧和勇敢独立的样子震撼了。

之后功成名就的他回国, 这一晃已经20年过去了,
回国的时候,领事馆的人质问他: 为什么不回国? 极少生气的他,拂袖而去, 他直率的说:如果回国, 可能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 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 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 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 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 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 无论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 还是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 他是很怕人际关系, 尽量不去参与这些东西。 数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最纯净的。

现在的他还远没有止步, 又马不停蹄地研究起其他世界难题来。 可能几十年才顿悟,也可能一生无解,
但他不在乎,因为他向来把,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从不关心金钱和荣誉, 只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一心一意, 沉迷在自己的兴趣里, 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有人曾问他:“如果你出不来, 是不是觉得一生就毁掉了?” 他却回答: “我觉得没什么,我活得好好的。”
没有人能像他这样, 淡定地面对不公平的境遇, 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蛰伏几十年, 在无人理解,不受认可下, 然后一夜之间成为传奇!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天赋与热爱, 可更是源于他的执着与坚持, 天赋可以承担短暂的精彩, 可唯有坚持才能赋予永恒。
他是当今中国最励志传奇的人物,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他都能处之泰然,不改其志!
这不仅是极大的正能量, 更是对当今中国浮躁学术界的一种鞭策! 张益唐,这样的数学家, 真是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视频:重生的数学家张益唐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