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玩笑:这是遗老遗少的遗憾吗?) 令老上海无法喜欢的上海 falconeye 于 2012/9/7 11:00:2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如果一个人发现在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里已经再也找不到童年美好的记忆,这个城市上百年积累起来的韵味已经荡然无存,走在马路上就象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了孩童时留在大脑里的亲切感,你还会喜欢这个城市吗? 上海人,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儿童一直有一个习惯叫“荡马路”,有事没事到热闹的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寺去逛逛,只是无目的的看看,看看橱窗、看看行人、看看商品(虽然当时商品不多,但有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而且买得起)。 在淮海路上会不断有哈尔滨食品厂,上海食品厂,老大昌食品厂烘烤西式点心的香味飘来,吸引路人。高桥食品厂,第二食品商店有上海人喜欢的本地各种点心和食品。一路上都是几十年来人们熟悉的老店,进去有一种回家的温馨。过去上海人口不及现在的一半,可淮海路一直是人流不断。 看看现在政府打造的淮海路,几乎都是国外奢侈品商店,没有几千上万元就别想进去,好像上海人都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路上冷冷清清,店里空空荡荡,淮海路是大上海的缩影。政府领导和官员的脑子里只有他们的政绩,他们想到的是如何让“帝国主义夹着钱包又来了”。 要让帝国主义夹着钱包又来了,必须给帝国主义腾出空间,强拆现在不行了就骗拆,在市中心有居住一万多人口,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石库门里弄叫“建业里”,在上海相当有名,要拆迁了,理由是: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建业里”要进行“保护性拆除”。徐汇区房地局党委书记在记者采访时信誓旦旦的保证,我们留了许多老砖,一定会做到“修旧如旧”。 在找到一家国外企业合资后,历时8年完工,建业里的“新面貌”却被舆论一再质疑。为何没有做到“修旧如旧”?老建筑保护区为何变成了“豪宅区”?除了外形相似外,原来的一块砖头、一块木头都没有用,房屋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并深挖二层地下室,这样的别墅每平方米售价预计在13万元人民币左右,购房入住者至少需要3000万—5000万元的经济实力。 原来的居民为配合政府被“保护性拆除”所骗,拿了很少动迁费搬到了郊区,现在政府却以13万一平米的高价出卖,不买账的原居民经常结伙来刷标语、提抗议。舆论也一片哗然,电视台也提出质疑,并把房管局党委书记原先公开欺骗拆迁户、公开欺骗新闻媒体记者、公开欺骗舆论的讲话拿来说事。 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之时,本应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出面解决,一直坚持要讲真话,官员要诚信的俞正声却无声了,韩正当然就更不会发声了。市领导的沉默也就是默许:以前强拆都允许,现在勾结外国人欺骗自己的老百姓就更没问题了,关键是只要搞到钱,只要增加财政收入,手段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的市领导不知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还是一代胜过一代,腐败官员陈良宇在任时,还想到除夕夜和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居民家被水淹了还会光着脚丫子淌水进居民家了解情况,和陈良宇亲密战友这么多年的韩正,学了不少东西,可怎么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没学会。俞正声满嘴群众怎么没有看到有实际行动,不管陈良宇是真心还是假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还惦念着这顿饭,还惦念着有市领导来看看他们。 巴黎为了保证一、二百年的建筑不被破坏,另建了一个新区,原巴黎城区原封不动的完整保留下来,新区现代风格特点的建筑鳞次栉比,为巴黎增添了无穷魅力。而上海经过几代领导的努力,老上海不见踪影,新上海已被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泥森林,三十年前上海的最高气温也就34、35度,现在夏天的气温经常会出现38度以上高温。冬天在大楼下旋风吹的人站不住。上海的这些领导到底是城市的建设者还是城市的破坏者?他们是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同时又是伟大的城市保护者。 上海市民钱征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