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拒发千元大钞 背后玄机涉党国存亡
——何清涟:中共为何不发行千元大钞?
中共政府为了遵守“不刺激经济”这一承诺,先后采取“微刺激”与“定向宽松”货币政策,今年8月份银行业新增贷款近7000亿,据金融官员对外宣称,“中国货币政策定向宽松仍有发力空间”。对内行来说,都知道所谓“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增加货币发行量,意味着通胀。但真正的通胀率是多少,这是外人无从得知的“国家机密”。人们只知道100元大钞现在不值钱,“票子”毛了。业内也曾有过1000元大钞将面世的传闻,却始终不见面世。其间缘由,本文试为解析。
*关于印钞(铸币)成本*
古今中外,铸币都有成本核算。从印钞成本来说,除去制版等一次性高额投入之外,印制一张1000元面额钞票的成本大概不会比100元大钞更高。有人计算过人民币印制成本:印制1元面额的人民币,成本约为面值的90%,即9角左右;印制百元大钞,成本约为面值的5%,即5元左右。至于十位数以下的分币,由于铸造成本远高于面值,许多国家已经弃用。比如荷兰、芬兰、北欧三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西班牙、南非、瑞士和巴西等国,在其10进制货币体系中早已取消使用个位数硬币。加拿大据说也将取消1分钱硬币。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货币化,据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存量高达13.8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货币大国。《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21世纪网,2013年1月28日)称,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近一半。该文称,经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中国到底超发了多少货币?以下数据可供参考:1、中国货币发行增速远远快于GDP增速,截至2012年,中国十年间M2增速平均是18%,而GDP是9.5%;2、截止2011年底,中国M2与GDP比值为1.89倍。其结果是人民币购买力快速下降,中国陷入持续的高通胀状态。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讨论过发行大面额钞票,以便于流通,也可节约印钞成本。
但此议在媒体上一闪而过,中共政府权衡再三,宁可承担高发行成本,也不肯发行大面额钞票,其实主要是基于心理因素,不愿意通贷膨胀显性化,造成民众心理恐慌。不少人已经公开说过,中国经济稳与不稳,在于民众信心。
*拒发千元大钞,意欲掩藏通胀真相*
以下几方面因素都在中共政府权衡之中:
一、历史教训。国民政府败退前夕曾实行法币(俗称金元券)改革,中共政府一直认为这是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主要因素。金元券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虽只使用10個月左右,币值貶为发行时的两万分之一。向国民政府财长宋子文建议推行法币政策的经济学家冀朝鼎,其实是中共派遣至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卧底,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冀朝鼎向国民政府献策以搞垮国民政府财政之功,虽然直到近几年方才公诸于世,但毛、周、邓等高层却是知情者,因此一直对通贷膨胀怀有高度警惕之情。周恩来在世时,对外国记者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的提问持高度警惕之态,那“18元8角8分”的妙答被中共外交奉为“大脑急转弯”的宝典,认为是粉碎了外记不怀好意的提问。所谓18元8角8分,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而来。
既然通胀被中共当年用为搞垮敌人的妙计,如今中共当然得谨慎对待发行大面值钞票问题;至少不能用大面值钞票引发过多联想,让民众对中国经济信心下降。
二、现实考虑。关于100元钞票的购买力之下降,一直是中国媒体讨论的问题。媒体认为,在10年前,100元人民币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钞,到了现在却只是普通的货币计量单位。《钱江晚报》曾发表《100元究竟值多少?50年代买135斤猪肉现在仅7斤》(2012年7月18日),文中列举历年数据,本文仅引三组:上世纪50年代:100元=800斤大米或135斤猪肉;80年代:100元=476斤大米或71斤猪肉;2010年:100元=40斤大米或7斤猪肉。
虽然过来人都清楚知道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但这毕竟是个渐进过程,人的记忆有时不那么清晰,这种文章也并非人人都上网阅读。但如果有张千元大钞,虽然方便了富人使用现金,但等于时时提醒人们:人民币在快速贬值。尤其是对于低薪族来说,月薪为一张千元大钞再搭上几张零钞,那感觉令人很不舒服。
三、他国经验。这里所言他国经验主要来自前苏联与津巴布韦。苏联卢布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1989年苏联对外宣布改革汇率体制,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从而引发30年来的首次大幅波动。到1990年11月1日,外汇市场上的美元兑卢布比价从原来的1:0.6跳升到了1:1.8。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地位已大不如前。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卢布代替旧版卢布,引发卢布大幅贬值,从1卢布兑换2美元到1400卢布兑换1美元。
历史上,任何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一场不公平的财富重新分配,卢布贬值导致前苏联公民多年的积蓄和从国企私有化中分得的财产最后化为乌有。苏联解体后,实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每个苏联公民分到价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可以用来购买国营企业的产权,看起来似乎是一大笔财富,但这些账面上的证券化财富经过货币改革后,变得几乎分文不值。直至国际能源格局发生变化后,俄罗斯经济方才好转。中共多年来反复强调“苏联亡党亡国之教训”,高通胀就是其中之一。
津巴布韦的情况更加恶劣,在通胀最恶化的时期,一张1000亿的钞票与1美元等价。津巴布韦这场经济危机开始于1980年,自其获得独立以来通胀率已达2,200,000%,直到2012年才稍有好转。2008年,津巴布韦政府曾发行100万、500万,1000万和最高的5亿元的钞票。人称津巴布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亿万富翁”陷入饥饿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早已不是论张,而是论“堆”或用秤来“称量”。这种货币极度贬值,通货膨胀率极高的情况被称为“津巴布韦化”,让面临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都引以为戒。
以上所述,均是北京坚持不发行千元面额大钞的考量因素。但中国的中上阶层早已感知通胀这一事实,用各种方法进行财产保值,比如投资黄金、古董、房产及向海外转移资产。反应最灵敏的则是外汇市场,从近年经常发生的外汇储备大起大落便可管窥。今年9月份,中国以人民币计价(剔除央行对计算汇率所作之人为改动)的外汇储备突然减少6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这似乎意味着中国又一轮的资本外逃已经启动。
来源:美国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