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忠 |
为什么说必须防止公民行动中的“去政治化”思维?2016-10-10 张雪忠 思辨的突围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线下,都有不少朋友在从事或谈论各类公民行动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去政治化”的思维。他们往往认为,人们只要在各种具体议题上努力,不用去刻意考虑政治问题,社会就自然会不断进步;或者认为,在这些具体议题上的参与和努力,本身就是政治,无需在此之外专门考虑政治问题。 必须承认,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大家在环境保护、冤案纠改、男女平权,以及劳工、少数族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努力,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行动和动员能力,也有利于唤起公众的公民意识,同时也可引发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制度环境的关注。 但试图通过对各类社会议题的关心,以及对各类公民行动的参与,来消解或取代具有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这种“去政治化”的思维则是错误和不应有的。这种去政治化思维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认识到政府权力在社会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未能认识到政府权力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政府权力与社会生活并不是两个互不影响的平行世界。恰恰相反,两者的关系是极为紧密、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权力不可问责和不受制约,人们不但无法指望借助政府的作用,来解决社会力量本身无法解决的公共问题,而且还将时时处处都发现,政府本身就是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主要阻碍。 比如,网上约车这一行业的出现,本来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自发行动和合作的结果。这一行业的出现,本来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就业、投资和出行便利。但如果政府权力不能得到限制和约束,它就有可能通过各种规定的出台(这也是政府权力行使的方式之一),来压制甚至扼杀这一新兴的行业。 那些在环保、洗冤、平权等各个领域知难而上,尽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是非常可敬和值得支持的。但在这些可敬的行动者屡屡遭受政府打压时,如果我们仍刻意回避政治问题,仍然用去政治化思维去指导公民行动的开展、去阐述公民行动的作用,那无疑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事实上,公民行动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行动不应引导人们回避政治问题,而应引到人们发现和思考政治问题。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具有根本意义的政治问题,政治转型才有可能早日到来,进而为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社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