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国璋:中国地理学界权威之死
黄国璋(1896—1966年)1911辛亥之年,在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里,同时走出两位“奇特”的学生,并同时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其一是毛泽东;另一位是英语成绩特优,走“科技救国”之路,后来成为中国地理“三杰”之一,被誉为地学先师与泰斗,同时又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原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理事长黄国璋。1926年黄国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1928年10月学成归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1936年8月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北联大训导长兼地理系主任。1944年底,与许德珩、潘菽等人共同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翌年9月3日更名九三学社)。抗战胜利后,复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中国地理学界有“南胡北黄”之说,南方以胡焕庸教授最为著名,北方的权威则是黄国璋教授。
黄国璋字海平,祖籍湘乡县城北郊黄泥坪,出生于上海。其父黄抚九曾经在上海谋事,目睹帝国主义强盗侵略中国、欺压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感到十分气愤;同时,看到满清末期,洋务运动的兴衰沧桑,又觉得我们的国家太落后了,深信“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有出路。他聘请家庭教师,教儿子从小学习英语,以期将来成为“通晓西事”,掌握西方科学技术,为国家发展工业做出贡献的人才。黄国璋受此熏陶,从小以父亲的期望作为自己的志向,努力学好英语,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下基础。故从小学到大学,其英语尤其是口语水平,稳居全班第一。清末民初,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里有不少留学日本和英美归来的学子担任教师,民主科学空气甚浓,学校学风严谨,以关心国家民族命运,革新教学内容闻名遐迩,学校还开设英语课。黄抚九因此慕名将儿子送到这里读书。
从东山高小到驻省湘乡中学,再到雅礼大学,黄国璋一直把英语和理科作为重点,以实现父亲嘱咐和自己的志向。1919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中学部教英语和地理。“五四运动”的伟大潮流,不仅给他以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更使他懂得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他接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德国学者洪波德、李特的著作,逐渐认识到要报国图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国家。他对比西方与中国的地理科学,觉得我们太落后了。国家疆界混乱,被列强不断蚕食,令人痛心。他想,如能掌握西方地理科学,改变国内地学落后状态,将有利于守土卫国,有利于开发资源,有利于提高大众爱国热情。他欣喜地认为,这就是报国之路,强国之策。他在《学习本国地理第一要义》一文中写道:“学习本国地理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可爱,唤起民众和一般国民的国家观念。”
1926年,黄国璋怀着振兴中国地理科学,改进中国地理教学的雄心壮志,毅然辞去教职,赴美留学,成为我国出洋学习经济地理第一人。在轮船上,他望着浩瀚无边的海洋,经受着滔天巨浪的颠簸,感叹外面的世界之博大、精彩,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恨不得马上登上美国的大学课堂,去接受那些认识海洋,认识高山、平原、湖泊、河流,认识大千世界的地理学知识。
在美国,他举目无亲。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祖国迥异,人们的穿着五彩缤纷,夜晚霓虹灯闪烁,茶楼、酒馆、歌厅、舞厅、夜总会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男女成双成对,或牵手,或拥抱,或翩翩起舞……黄国璋无心领略这些异国风情,他不去任何娱乐场所,也不吸烟、不喝酒、不下棋、不打牌,只是专心致志地学,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科学知识。1927年入美国纽芬雅鲁大学理科研究院,当年毕业;次年入芝加哥大学地理系作研究生,师从著名人文地理学家亨丁顿,当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的导师和同学,对他在如此短期内完成学业并取得优秀成绩赞叹不已。在美国,他阅读了大量欧美近代科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学到了先进的野外考察方法和绘图技术,并到美国的港口、草原和峡谷考察,获得了丰富的地学知识。对此,他感到极大的欣慰。他想,我们的国家太需要这些知识了。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草原、森林、峡谷、港口有待我们去了解去认识啊!他下定决心,献身祖国地理科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绝不动摇。
毕业后,美国的一些学校留他教学,一些科研机构劝他留在美国搞科研、做学问,薪金比国内高得多。他都一一谢绝。他说:“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的需要来学,学到手了就要回祖国去服务。”1928年底他满怀报国图强之志,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留美归来,便决心献身地理教育事业。从此,在近40年的地理教学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理科学中坚人才。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教授并兼系主任,是我国创办大学地理系最多、担任系主任时间最长的人。
在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主任期间,把几经周折争取到的中英庚款董事会捐赠的两万块银圆,全部用来采购图书和仪器。“凡有利于中等学校地理教学之事项而本系人力物力所及者,无不规划周详,亟图充实”(《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概况》)。
多年教学实践,黄国璋深感基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重要,他力主创立了地理丛刊委员会、中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会、中小学课外读物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了《亚洲地形图》、《河北地形图》和其它教学用图。他主持编辑出版的《地理教学》双月刊,是我国最早的地理教学刊物,对指导中学教师教好地理课,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时间,北师大地理系在黄国璋主持下,系风突变,百家争鸣,在全国声誉日隆,为培养高校地理教学人才,推动全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各大学西迁,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他受命筹建联大地理系。在国家艰危、烽火连年的岁月里,他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奔波操劳,使地理系在短时间内筹备就绪,并及时开课。
1948年底至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极力网罗人才,当然也包括像黄国璋这样的精英分子。但他不为所动,拒绝赴台。他与广大师生一道参与护校,使北师大地理系完整地保留下来。
但是,在1951—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中,有人抓住他曾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1940年又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任所长,后任国民政府设计局委员、区划设计组组长等所谓的‘历史问题’,说他站在反动政府一边,给予猛烈批判,撤销其九三学社中央及中国地理学会一切领导职务。“多亏竺可桢等一批老前辈力保,年近花甲的黄国璋先生才免于西出阳关。”(《民主与科学》1996年6期)应本人请求派到陕西师院(后为师大)筹建地理系。
在陕西师院,黄国璋先后主讲《世界地理》《北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地理学原理》《地理教学法》及英语等课程。他的讲授内容充实,语言风趣,引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在教学中不断吸收科学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他常说:“地理学家的思想,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而演变,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随着人类活动范围而与时俱进。”同事们评说,黄国璋的地理学思想、地理教育,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他经常注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阐明学习本国地理的要义。他常说:“一个近代公民对于自己国内的山川气候等自然形势,人口聚落、物产交通等人文现象及相关之理应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共同的国家观念,才能激发出爱国激情。”
1934年黄国璋曾主持考察团赴云南边陲地区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足迹所到,翻越海拔2000-3166米高的哀牢山脉,再递降至1000米左右的普洱、思茅高原,下澜沧江边的卑湿低坝,勘查西双版纳全境。步履之艰难,难以想象。沿途常遇老虎、豹子、野象及毒蛇出没,处处有险情。考察团绕西双版纳一周,考察滇缅、滇越边界,勘察了澜沧江河谷。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极为丰富珍贵。
此次考察开学者考察西双版纳之先河。黄国璋着的《滇南人生与自然》、《滇南边疆局势及今后应注意之点》,资料翔实,描述生动,曾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引起各界极大兴趣,为解放后对该地的考察与开发起了开拓性作用。考察团带回的图片实物,令学术界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民族学家凌纯声、马长寿等,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考察,除地理农林学外,还丰富了民族学和社会科学,使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名扬中外。
在以后的岁月里,黄国璋多次率队翻山越岭对川康、汉中盆地、嘉陵江流域、陕南进行考察。1938年率30多人的考察队,历6-12月的酷暑与严寒,步行或骑马翻越麻日雪山,拜会月孜土司和已故九世班禅大师肉身像,并给德钦汪母活佛摄影留念,观看藏民族天葬大礼。1958年,虽身处逆境,仍以62岁高龄之躯,率陕西师大地理系师生到秦巴山区作考察。他着的《西康边防问题及解决途径》,其意义已超出单纯的地理学;他的《汉中地理志》被国家地方志指导小组作为地理志的范本推广;《渭水河流域报告》《陕西经济地图》等,对陕西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黄国璋不怕艰苦,不辞辛劳,巍巍青山,滔滔江河,莽莽草原,皑皑雪域,到处留下了他地理考察的足迹,他的这种实干求真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事和莘莘学子!
积极参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筹建工作。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有一个进步组织——国际科学工作者协会。著名的李约瑟博士和居理分任英、法分会负责人。1944年春,在中共支持与领导下,黄国璋与潘菽等40多位科学工作者,共同发起筹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8月1日,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开会成立,推举竺可桢为会长,梁希为副会长,藩菽为常务理事。1948年,黄国璋与钱伟长、马大猷等发起组织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为反对独裁,争取人民民主而奋斗。
此外还积极参与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并进而发起组建“九三学社”。1945年8月28日,中共代表团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黄国璋与各界人士到机场迎接。9月3日日本签字投降,民主科学座谈会开会庆祝,定名“九三座谈会”,进而成立九三学社筹委会。次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开成立会,黄国璋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秘书长)。解放后他经常找党组织汇报思想,并积极申请入党。
1966年,70高龄的黄国璋,申请去农村社教与贫下中农“三同”,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回校后,正准备向校党委递交入党申请书。却不料“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们夫妇两人被轮番揪斗。在不堪屈辱的情况下,于9月6日红卫兵抄家的当晚,二级教授黄国璋与夫人范雪茵(外语教研室讲师)双双自尽。他们用自己微弱的生命向专制极权统治下的法西斯暴行作了出最后的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