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政府的权力有点像如来佛的手心
来源/正和岛内容运营部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 整理/宋一平
在可以见到的未来,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可能明显改善;对中下层公权力的约束会有一个开端,但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最大的弱项是对权利的保护,现在看不到什么迹象,需要我们不断推进这个进程。
现在政府的权力有点像如来佛的手心
今天我想谈谈关于这场改革的几个问题。三中全会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了,四中全会也已经开过了。但是对于这场改革,可能大家和我一样,内心里还是有很多问号,有很多困惑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人困惑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以前我们也困惑,但困惑的是“改”还是“不改”。这次不一样,明确的说要改,而且专门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但经过一年的时间,人们内心里的困惑可能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各位是做企业的,利用这个机会,今天我力争把“改革”说清楚,机会得你们自己去寻找。
前年年初,十八大还没召开,我当时就讲一个观点,现在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现在是新的30年的开端。对于这场改革,要有个最基本的眼光,把它放到这样的历史脉络当中去看。
各位可以琢磨一下,在中国历史上,30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过去都说60年一甲子,60年一轮回,但现实往往是30年一段。老话说“三十年
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个意思。看看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历史,还真就差不多是这么走过来的。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8年时
间;1949年后,文革之前是17年,文革10年,又将近30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又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
我们可以先看看过去这3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图1
从这张图说起。大家都知道,过去这30多年,我们把它叫做改革开放时期,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一些事想得有点简单化,有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当时没有想到。
什么意思呢?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改革,不外乎就是从某个起点走向某个终点,起点是旧体制,终点是新体制。这个过程的结果会怎样呢?按照当时的逻辑来说,我们只能想到两种结果,一个是成功,一个就是失败。如果最后走到终点,改革成功了;如果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改革失败了。
但是,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这是当初我们没有想到的。第三种可能性是什么?就是走到半路的时候,它不走了,不动了。它不但不动,还把中间的状况定型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制。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没有想到的,但是后来发生的恰恰就是这种情况。
这样来看,我觉得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分成两段,转折点是中国加入WTO[微博],体改委被撤销,成立发改委,都发生在世纪之交。前面这十几年是真正改革的时期,后面改革的基本思路大部分是在这时候形成的。
过了这个转折点之后,大家在现实生活当中都能感觉到,虽然在领导人的讲话当中,在有关的文件当中,“改革”这个词还经常被提到,但是实质性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少。不但越来越少,还把过渡期间的这种状况定型为相对稳定的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权力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这样一种体制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甚至是既得利益集团,从这时候开始,人们觉得中国社会和好像和原来有点不一样,80年代那种生机勃勃的状态很难见到了,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一定记得那种氛围,年轻一点的可以看看前段时间邓小平的传记片,也能感受到。
现在,这种情况很难再看到,社会变得越来越沉闷,死气沉沉。大家都感觉到现在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是这段时期。
甚至到了这个阶段,很多好事被办成了坏事,包括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走向国际市场、走向国际社会一个重要的步骤,但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得把国企做大做强,国进民退就是这时候开始的。然后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盛会,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什么?就是一天比一天变得维稳,到最后甚至变成了一种维稳体制。这样我们就一直走到了今天。
为什么要简单回顾过去的3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时候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图2
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就在中间这里,那边是过去的30年,这边是未来的30年,我们正处在两个30年之交。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召开的,是在这样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打破了过去十几年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僵局,把社会变革继续向前推进。
我不知道未来30年会是什么样,路会怎么走,但是可以说,如果不打破这个僵局,后面的、未来的、所有的都谈不上。打个比方,前些年的社会就有点
像一辆车坏在那里,往前走走不了,往后倒也倒不了,现在不管怎么说,有人下来鼓捣这辆车,不但鼓捣了,而且一拧钥匙打着火了。所以,想要理解改革,关键就
是这个僵局在打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30年的走向。
从这里可以看到第二点,现在这场改革和上一轮改革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上一轮改革,是一轮新的改革。这两轮改革要面对的问题,
要改的东西是不完全一样的。上一轮改革改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但这轮改革要面对两个东西,一个仍然是原来的旧体制,旧体制在上一轮改革当中受到了一定的触
动,但当中一些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
这轮改革除了要面对旧体制之外,它还得面临新东西,什么呢?就是在上一轮改革走平那一段形成的新弊端。概括一点说,上一轮改革面对的是旧体制,这一轮改革要面对旧体制、新弊端两个方面。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这轮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上一轮改革,是新一场改革。
旧体制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新的弊端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在权力和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利益格局、利益集团,说得更明确点,我叫它权贵既得利益集团。这两个东西和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有密切关系。
三中全会要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专家会说,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我个人的看法,这不是第一位,是第二位,第一位是要破除权贵垄断。图片上的虚线这一段时期,中国正在开始形成一个权贵集团。
最近一两年时间,中国陆续打了大大小小的老虎,可以看出,权贵集团掠夺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财富,几百万、小几千万大家好像都没什么兴趣了,动辄就是大几千万,甚至几个亿。
权贵集团不但是获取了大量财富,而且垄断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和机会。各位在民营企业也能感觉到,你仔细想想,现在中国社会最好的资源、最好
的机会在哪?我觉得现在也就两个地方,一个是垄断性国企,一个就是权贵。没有这个背景,你想得到点像样的机会可能不容易了。建立一个公平、规范的竞争时
代,首先要破除权贵。
说到这里,我想到去年年初的一篇文章,当时十八大召开不久,大家都在讨论改革红利的问题,一个叫吴向宏的财经评论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民营企业为什么难以分享改革红利。他说有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找他,跟他说最近一些投资的设想,说一个就被他否一个。
这个老板就有点不高兴,他说我这十几年来白手起家赚了十几亿,现在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做,怎么就不行?吴(向宏)就跟他说,你过去做得是很成
功,但是你那些项目都是通过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小博大获得超额利润。但你一定要明白,现在时代的背景变了,现在可是一个自信的时代。什么自
信?就是权力集团的日益自信。
开始搞市场经济的时候它不自信,很多事情不敢做、不会做,所以外包出去。和市场打了几十年交道后,它发现没什么可怕的,也慢慢学会了原来不会
的,自己不能做,亲属可以做,同学可以做,不但可以做,甚至做得一点不比你差,这样市场当中机会减少了。所以一定要破除权贵集团,像刘汉、周滨一系列案
件,最近发改委有的司人都被抓得差不多了,不这样做,市场就是权贵的,不是你的。
转变政府职能是第二个关键,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怎么减少?假如另外一个学者在这讲,他讲的可能是减少那些名目繁多的审批项目。我想没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查一下资料就可以发现,从朱镕基那一届开始,到温家宝,然后到李克强这届,审批的项目已经减少2/3。
但各位觉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减少了吗?没有,甚至有人感觉比原来还厉害。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审批,而在于这种权力的特点,无所不在,渗透一切,这
个地方找不上你,别的地方一定找上你。打个比方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如来佛给他规定了审批项目吗?一个都没有。而是他的手心法力无边。
现在中国政府的权力有点像如来佛的手心,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有限政府。李克强这一年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政府管得太多了。”在市场那里,法律没禁止的都可以做;在政府那里,法律没授权的都不可以做。权力有边界,才能解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问题。
所以,这场改革是新的改革,对一些问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改变。一些企业家朋友现在一见面就在抱怨,说以前是饭也吃,钱也收,章也盖,事也办,
现在是饭也不吃了,钱也不收了,章也不盖了,事也不办了,大家都在说这个。前段时间有人在会上跟王岐山说了这个现象,他的回答是:不做为也比乱做为强。从
这个话当中也可以去想一个问题:有没有另外的思路?你不是不盖吗?以后这章还真的不见得需要你盖了,这是真正的转变政府职能。
从这张图能看到的第三点,就是这场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刚才说过,这场改革面临两个东西,首当其冲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它想维
持现状,把权力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既获取资源,又可以变现,它发自肺腑说现在是中国5000年来最好的时期。所谓的“稳定压倒一切”是什么?就是维持基本
利益格局不变。所以要把社会变革向前推进,非常不容易。
这一年多时间,高层放了很多狠话,像“壮士断腕”,甚至“亡党亡国”,这样的话以前很少说。现在一有重大场合就重复这几句话,这一年多不知道重
复了多少遍,说明什么?这场改革阻力巨大,得下很大的决心。大大小小的老虎被打下来,不容易,周永康得到公开处理,之前还有徐才厚的事情。
很多人记得,公布这个事的时机是“七一”前一天。按照以往的习惯,马上就“七一”了,毕竟(公布)不是好事,怎么也得拖几天再说,但偏偏就选在
“七一”前一天公布,说明了态度和决心,宁可不要表面的祥和和欢乐,要解决真问题。千万别低估了中央的决心,这次有点不一样,它要动真的。
这场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大家听了可能会失望,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国家治理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最近我常在想,过去一年,整个社会是不是
误读了三中全会的决定。人们写了很多文章去解读,但多数解读都认为核心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金融,财税,土地,国企改革等等,但我的看法是,这个在很
大程度上被误读了。
这次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定要意识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这两
个字不是随便用的,反倒是一些外国的媒体比我们敏感。三中全会之后,不止一家外国媒体报道说,这次三中全面最大的亮就点是“全面”二字。
问题在于,怎么理解“全面”?不是说我这个也改,那个也改,我都改,或叫几位一体。我的理解,你一定得找出一个贯穿统领它的东西,那就是国家治
理问题。换句话来说,这场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变。我们对经济体制改革也要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样,到
了四中全会时提出依法治国的主题,我们就完全能理解了。
怎么看待四中全会?很多人也在问我怎么看,我的意思是,要把四中全会放到总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些年法治倒退,公权力被滥用,社会不公加剧,经济社会生活
严重失序,面对这些状况,四中全会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是判断的关键。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的心理预期有一定距离,比如说党大还是法大?这可能
暂时给不出明确的说法,我觉得现在也没到能把它彻底说清楚的时候,不要过多认死理,要认真解扣。
四中全会到底能不能成为转折点?判断的标准就三点,一是民众的权利能不能得到最起码的保护,二是公权力能不能得到初步制约,三是经济社会生活严重失序的状况能不能得到基本扭转。
我的判断,在可以见到的未来,这三个标准在现实中将会体现为这样一种顺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可能明显改善;对中下层公权力的约束会有一个开端,
但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最大的弱项是对权利的保护,现在看不到什么迹象,需要我们不断推进这个进程。总起来说,我们期待通过这场改革,能够构建一个公平、
规范竞争的新时代。谢谢各位。
(本文作者介绍:正和岛是全球第一个通过互联网把现实世界的巨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社交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自上而下、从虚拟到现实的诚信体系。)
|